《乌合之众》
今天读这本书,在论坛里记录思考和笔记摘录。
期待你们实时的观点的互动。
第一章:大众心理
大众的特征
...事实上,我们绝大多数的日常行为,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。
...在某些既定条件下,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,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其他特点,而且不同于组成这一大众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。
大众的人所表现出的首要特征是自觉的个性的消失...
一切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性格的可能性,环境的突变会使这种可能性表现出来。
如果不是形成了一个大众,某些念头或感情在个人身上根本就不会产生,或不可能变成行动。
人的有意识行为,是主要受遗传影响而造成的无意识的深层心理结构的产物 。世代相传的无数共同特征包含在这个深层结构中,并构成了一个种族先天的秉性。
在属于情感领域的每一件事情上...最杰出的人也不可能比凡夫高明多少。
个人的才智...个性被削弱了。异质性被同质性所淹没,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。
大众中累加在一起更多的是愚蠢,而不是天生的智慧...
大众是个无名氏,因此也不必承担责任...
人一到群体中,智商就严重降低,为了获得认同,个体愿意抛弃是非,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。
人类简史里的观点和迷因。个体为不存在的群体/观念/制度/牺牲个性。谁在获益?是群体/观念/制度本身。个人的幸福感被压缩。大众变成了新的生命体,个体为大众服务。
同时,个体不再自私自利,转为利他。个体得到归属感与、认同感。
这个观点并不新鲜。古斯塔夫•勒庞是不是第一个提出的人?
嗯,由私转而为公,以归属感伴随更高的道德感。转换者的确自觉是个神圣的转变。喜欢看读书笔记。
大众有什么样的感情和道德观
...大众的某些特点,如急躁、冲动、缺少判断力、夸大感情、缺少批判精神等等,几乎总是可以在低级进化形态的生命中看到,例如妇女、野蛮人和儿童。
一旦日常生活中各种必要的事情不再对生活构成看不见的约束,民主便几乎不可能持续很久了。此外,大众虽然有着各种狂乱的愿望,他们却不能持久。
大众...普遍特征是极易受人暗示...进入大脑的念头很容易变成行动
大众是用形象来思维的...
一个人编造的奇迹在暗示和相互传染的推动下,立刻就会被所有的人所接受。
...只要几个人聚在一起就能形成一个大众...
只能把史学著作当作纯粹想象的产物...写这样的东西完全是在虚掷光阴。
究竟是已经进化成大众一部分的你,更高级,还是妇女野蛮人儿童更高级?作者又是一个被阉割价值观的人,只对社会主导阶级有道德和同理心。妈的读个书都要被冒犯一下。
形象思维易于记忆。这是Thinking,fast and slow中的观点。我们更易接受故事性的东西,把脑子里的思考想成两个小人打架。
人的期待与强烈的想象会变成眼前的现实。记忆牢不可破,除非亲眼见到事实,人不会怀疑自己的记忆,或者,为观念否定事实,如此自洽,形成闭环。
这本书完在1895年,作者1841-1931。我找到一份法国大事纪年表。世界好像从没有和平过。
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142239312
作者试图用“大众”,来稍微解释群体的混乱暴动。
读到这里感觉到作者的偏执。这本书少有论证,只在抒发自己的偏见,更像是那个年代的10万+,长篇议论文。不清楚它怎么成为心理学奠基作的,可见宣传的厉害。完全可以以相似的模式写出一本《群体智慧》来。似乎真的有这本书,与《乌合之众》对应。
大众情绪的夸张与单纯
就像女人一样,它一下子便会陷入极端。
人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,而且人越多,就越是肯定。
傻瓜、低能儿和心怀妒忌的人,在大众中间摆脱了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,会感觉到一种残忍、短暂但又巨大的力量。
哈哈,我觉着作者是个和女人吵架吵不赢的人。
这么长时间过去,人性又有什么改变呢。看看今天的微博,各种阴阳怪气和去死。无法发表小众的意见。小众不也是众吗。个人彻底消失了,“我”没有个性。广告光鲜亮丽,输出正确的虚假的价值观。平台的内容越来越短,我关注的内容输出作者逐渐消失。一言堂压制了一些人又让更多人长出来。啊难怪这个书一直畅销。作者骂乌合之众,利用乌合之众。我只能看看乌合之众来平衡自己。
大众的偏执、专横和保守
对强权大众会俯首帖耳,却很少为仁慈心肠所动,他们认为那不过是另一种软弱可欺的形式。但作风温和的主子不会听命,只对严厉欺压他们的暴君低头。他们总能为这种人塑起最壮观的雕像。
...然而这些旧制度的本质仍然反映着种族对等级制的需要...
慕强真是本能。对于未知的强大的事物,只要保存活着的能力就好。也许这种本能有其他的发展形式?可能吧,让强大者自由,让弱小者也有存在的可能。
大众的道德
如果“道德”指的是持久尊重一定的社会习俗,不断抑制私心的冲动...
大众将没有反抗能力的牺牲者慢慢杀死,表现出一种十分懦弱的残忍。
我想起小时候挖沙子,挖出隧道。我抓来几只蚂蚁,想让他们按照我挖的隧道爬。蚂蚁是按照某种信息素行进的,怎么会按照我的意志爬呢。我很生气,把所有蚂蚁放在一个袋子里,我现在还记得,是雪碧冰块的袋子,把蚂蚁烧死了。有一只蚂蚁咬了我一口,蚂蚁咬人也是很疼的。
事后我非常讨厌我自己,讨厌自己这样的行为。我第一次感受到我的残忍。在这之后没有再和任何小伙伴玩过蚂蚁。
大众的观念、推理和想象力
...每一种文明都是屈指可数的几个基本观念的产物,这些观念很少受到革新。
...不过其一般趋势都是观念的简单化和低俗化...
...一种观念...它只有在进入无意识领域,变成一种情感时...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才会产生影响
...最确凿的证据对大多数人的影响多么微不足道...
对于深层的,共同记忆/潜意识的书,可以多读一些。有时候观念先于研究发现,有时候研究发现先于观念。不过,如果人只能变成某个观念的产物,我想那也是很可悲的。有多少灾难,是观念无限制扩张的结果。理想乡,真的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方。
...演说词...它们并不是让哲学家阅读的,而是用来说服集体的。
...有些意见轻而易举...得到赞同...大多数人感到,他们不可能根据自己的推理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。
这很像触发-导航机制。广告会利用触发-导航,用生僻词和日常用语夹杂在一起,引导消费。人性是习惯于走捷径的。然而捷径是好的是坏的?难道不是中性的吗。大众是坏的,还是引导是坏的?什么是好的引导?我总感觉,作者的观察缺少了另一面。缺点什么呢。
作者所贬低的,不是人的一种思考模式吗,根本不是“大众”。连着自己和假想的大众,一起骂个爽。想象力、推理能力、形象思维,是矛盾地存在于人身上的。
如果民众如此愚蠢,何必要费力统治呢。作者不过也和群众一样。
...群众需要宗教...一切政治、神学或社会信条要想在群众中扎根,必须采取宗教的形式...
独立、理性、基于个体的思考是非常困难的,几乎是夹缝中生存。宗教感情与思考矛盾。人对于宗教情感的饥渴是很有意思的。否则为什么推翻老的,建立新的,形成轮回。从前我会想朝代更迭,新朝为什么总采取一样的模式乃至于需要更甚。可见改朝换代容易,改变思想的模式需要n代努力。警惕用一种宗教情感来代替另一种宗教情感。
我突然想到君主立宪。君主是国家的象征,国家的印章。这是在满足人天性中的宗教需要吗。即使制度改变,也仍然需要一个图章。
...大多数人迫切需要宗教、公共崇拜以及神父。
某些理念要在特定的时期才能如愿以偿。
很多人需要网络和心理医生。